铸剑为犁 发展核电造福社会 中国核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和平为目的,时刻盼望铸剑为犁。 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上世纪70年代,中国核工业顺应历史潮流,在强军的同时,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核能和平利用成为新主题。 杭州湾,潮涨潮落。面朝杭州湾的一座山岗,秦始皇东巡途中驻留于此,得名“秦山”。 中国核电梦,从这里开始。 从1974年起,核工业组建专门团队11年开展了380个科研试验项目,为首座核电站奠定了安全、科学的基础。 1983年6月,移山填海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杭州湾海滨,秦山核电站从蓝图走向现实。 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成功。 “秦山核电是中国内地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原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姚启明说。 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1994年,引进国外技术建成中国内地第二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两台单机容量98.4万千瓦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 1995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拉开帷幕,自行设计建造四台6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2002年,陆续投入商业运行。 2008年,秦山核电站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动工,建造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化压水堆机组。2014年,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15年1月,2号机组并网发电。 “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自主建设能力实现‘三级跳’。”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 目前,中国内地运行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10万千瓦,核电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在建机组26台,占世界在建规模的四成。 核燃料循环体系是核工业的“大动脉”。我国坚持核燃料“闭式循环”技术路线,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备完整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国家之一。 核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批核工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铀矿勘查形成2800千米深“攻深找盲”能力,国产离心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燃料组件实现入堆考验…… “我国已建立起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纯化、铀浓缩、元件制造、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环节的完整核工业体系。核工业已经成为军民结合产业的标杆。”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说。 奔腾不息的波涛铭记: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核工业保军转民、寓军于民,进行第二次创业,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和步步跨越的核能梦。 第二代核工业人留个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主创新。 展望未来 安全为基核铸强国梦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中国核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海牙安全峰会上全面阐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 事实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核安全及核应急水平,新建核电项目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推进。2013年,修订版《国家核应急预案》发布,国家核应急响应能力不断增强。 在核电站,能看到一种顶状半球形的建筑物,叫做安全壳。“它能够承受地震、飓风、飞机冲撞等各种冲击,并确保放射性物质无法溢出。核电站按规定,辐射要小于0.5个毫西弗每年。由于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实际排放量是几个微西伏每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说。 发展与安全并重,安全是基础,质量是灵魂。 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核工业在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上大有可为。 我国承诺显著降低碳排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战略。 201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 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将达到5800万千瓦。 与此同时,中国核工业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务院明确了关于“核电关键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战略规划,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对外交往棋局中一枚重要的棋子。 “走出去”,中国核电准备好了么? 凝聚着核工业人智慧与心血的“华龙一号”,是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 “‘华龙一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它标志着我国拥有核电自主创新的能力,为自主知识品牌的机组走出国门提供了有利支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前景广阔。”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说。 “‘华龙一号’充分吸收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教训,从构筑核电纵深防御体系上下功夫。针对超设计基准事故或严重事故的情况,采取了完善预防和缓解的措施。”“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说。 我国遵循核能发展规律,确立了“热中子堆电站-快中子堆电站-聚变堆电站”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近来,我国快堆技术也取得实质性突破。首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2014年底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72小时,首次达到100%满功率运行。 “试验快堆被视为国际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主力堆型,中国必须追赶上这一技术发展的潮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说。 2015年,我国将加快完成“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CAP1400等国内示范工程建设,积极促进自主核电技术的海外推广;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话语权。 梦想的力量,让人披荆斩棘。 回望60年,中国核工业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勇于担当、勇于探索、勇于奉献、勇于创新,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工业发展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世界上少数国家才具备的能力。 梦想的力量,催人奋勇前行。 展望未来,中国核工业人将继承和弘扬老一辈敢为人先、以身许国凝聚成的“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以安全为基石、以质量为灵魂,将核事业做大做强,争创国际一流。(余晓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