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24 10:37

新思路 新举措 新进展

1 十年农机化发展成就

2013年以来十年间,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坚强的技术装备及服务体系支撑。

法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201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研发、生产、应用、推广、服务等各个领域。2013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同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通知》。同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商务部共同制定了《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快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各地也推出了一系列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持续实施。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累计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725亿元(截至2020年底),补贴购置农机具2583万台套,受益农户达2006万户。2020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27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农机具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宽,基本涵盖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所需的主要机具,补贴标准进一步优化调整。截至2020年底,各地已将自动饲喂、环境控制、废弃物处理等19个品目的畜禽生产机具纳入补贴范围,促进了畜禽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对各省份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轮式拖拉机等机具品目或档次,降低其补贴标准;对重点区域内水稻插(抛)秧机、重型免耕播种机、玉米籽粒收获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所需机具,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高端、复式、智能农机产品的补贴标准适当提高。此外,农机新产品补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国。

农机总量合理增加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千瓦,相较2012年增长5.17%。农业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的产品种类由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在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农业机械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在果蔬茶等经济作物生产方面,机械化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甜菜、棉花、蔬菜、茶叶作物收获机数量在2012年基础上达到数倍增长。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50%、33.50%,2021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41.64%,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数量从2012年的1316.74万台增长至2021年的1571.99万台,增长19.38个百分点。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主要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03%,较2012年提高26.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三大主粮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56.30%,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78.67%。在经济作物方面,油菜、马铃薯、花生、棉花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突破了50%,分别达到61.92%、50.76%、65.65%、87.25%。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以来,我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全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到农业产业各个领域。截至2021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共计19.34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2.63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万个,相比2012年增加4.16万个,年均增速4.46个百分点。农业作业服务收入快速增加,2021年达到4816.21亿元,相比2012年增加1140.29亿元,年均增速2.15个百分点,快于此前1.73个百分点的增速。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以来,在《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专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等政策支持下,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的实施构建了自主的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取得了一批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功率农用柴油机、动力负载换挡传动系、总线控制等核心技术支撑300马力级拖拉机产业化开发;基于液压无级变速传动系(CVT)等技术,成功研制出400马力拖拉机样机;对无人电动拖拉机、智能农业机械定制芯片、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前沿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突破了采棉机自动对行、在线测产、工况监控等关键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推进了国产采棉机产业化发展。

制造和流通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机工业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3382亿元,跃升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截至2021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能够生产14大类50个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满足国内90%的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机流通业态日益丰富,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 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

2021年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为起点,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强化沟通协调、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加快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补齐当前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已进入部门联动、中央地方上下协同、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产业链互动的新阶段。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成立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工作。推动连续3年将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浙江、安徽、山东等省份相继出台支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文件。开展浙江、湖南等重点省份专题调研,组织各省摸底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了各省农机装备产业及产值上亿元农机生产企业的详尽数据库,推动各省建立了头部企业直接联系机制。推动将相关农机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农机装备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引导各方资源及社会投资向农机装备精准用力。

强化研发攻关,加快短板机具实现突破。组织行业系统力量,坚持全产业、全环节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形成涵盖主要农作物、丘陵山区、设施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重要零部件等领域的短板机具需求清单。分批次组织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编制短板机具项目化实施方案,明确攻关目标、实施路径、潜在优势团队、资金测算等内容,为后续开展研发攻关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论证。聚焦大型大马力机械和丘陵山区小型小众机械“一大一小”两大短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省份推进农机装备研发攻关。一批标志性机具研制取得突破,如国产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400马力级青饲料收获机已实现量产和产业化应用;6行打包采棉机、高速插秧机、10kg喂入量稻麦联合收获机国产品牌占有率持续提升;15度坡以下30—80马力丘陵山地拖拉机已完成多款样机试制,正开展小规模田间试验;油菜移栽机、再生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机具基本成熟,已陆续应用于生产。

强化场景打造,积极拓展农机装备应用空间。积极推动“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黑龙江农垦与潍柴雷沃共同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生产基地,浙江与贵州、云南两省协同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切实为国产“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拓展市场空间。地方建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应用熟化基地,打通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堵点,加速短板机具性能熟化和迭代应用。工信部、农业农村部遴选农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典型案例。积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将产业发展急需的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通过新产品补贴试点方式,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再生稻收获机等短板机具加快推广应用。紧盯“一大一小”短板机具,以及急需部署农业生产一线的重点机具,积极推进标准大纲制修订,持续增强农机鉴定能力。

强化部省联动,营造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良好氛围。各省加强政策创设,全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浙江、安徽启动实施“机械强农”行动,推动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开展特色农机研发;贵州启动实施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攻坚三年行动,开展小型化、本地化农机研发改造;重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加快丘陵山地特色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重点研发攻关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中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的高效专用农机。湖南与农业农村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发展高地;江苏、河南、宁夏、天津也都相继出台农机装备补短板的文件和行动方案。江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筹建南方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新疆建设兵团建立重点农机企业联系制度。国机集团成立现代农业装备战略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需要,以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农业装备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重点,坚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拓展应用场景,着力增强有效供给,着力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水平。


3 农机购置补贴

2022年,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农财两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要求,稳定实施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不断提升政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补贴政策的有力带动下,2022年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超过11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2.8%左右,切实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装备支撑。2022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规模212亿元,支持324万户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各类农机具385万台(套),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00亿元。

支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持续强化对水稻插秧机、谷物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等粮油生产作物机具支持力度,将80多个型号的油菜移栽机、窄履带水稻收获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收获机械列入补贴范围,支撑重要农产品生产布局战略性调整。生猪生产、奶牛、蜜蜂养殖所需的20多个品目机具已纳入补贴范围,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使用补贴资金4.1亿元,支持21万个养殖场(户)购置机具22多万台(套),促进了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推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多个省份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在省级层面统筹科研、生产、销售、鉴定(认证、检测)、推广应用等方面资源力量,推动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大型专业科研院所支撑、重点农业生产企业(地区)参与、各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深入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根据设施农业装备多以成套组合形式呈现的特点,加快推进成套设施装备补贴,山西、湖北、四川等省将蛋鸡养殖、油菜籽初加工、生猪养殖等成套设施装备列入补贴范围。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通过补贴标准“有升有降”的组合措施,助推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性能作业机具占比实现稳步提升。19个省份提高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履带拖拉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具、丘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急需机具以及智能、复式、高端产品补贴额测算比例,23个省份将轮式拖拉机的补贴额测算比例从25%降低至20%。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开展拖拉机生产企业工厂条件审核,并将其作为“优机优补”前提条件,审核内容主要包括整机线等13类必备生产检验设备的运行情况等,6家企业已通过审核。

加速老旧机械淘汰升级。积极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将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督导内容,各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机具报废更新,加快老旧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推动加快报废更新工作进度、扩大实施范围。2022年全国共申请报废更新老旧机具5.13万台,报废结算3.84万台,结算补贴资金3.1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报废结算机具数量与实际结算兑付资金提升明显,分别增长了26.4%、17.1%,申请结算比例显著提高,报废需求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满足,受益农户数较上年增长25.4%。

大力提升政策实施便利度。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便利购机者提交补贴申请的通知》,进一步指导各地加快补贴申请应录尽录。大力推广使用手机APP等申请,全国60%以上的补贴申请通过手机APP方式录入,浙江、山东、新疆等省份使用率已近100%。22个省份实现补贴资金信息化申领、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补贴机具作业监测“三合一”,2022年已办理补贴机具4.4万台,涉及补贴资金11.7亿元,累计对11余万台机具实行实时作业监测,监测作业面积达5900多万亩次。

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补贴政策持续推进优机优补,提高补贴产品性能要求,让农民选好机用好机的同时,进一步助力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1-11月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803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总体保持稳定,同比增长2%。行业集中度提升较快,从前6品牌市场占有率看,大中拖由2021年的66.9%提升至2022年的74.9%,履带式谷物收获机由2021年的89.2%提升至2022年的93.1%,玉米收获机由2021年的84.7%提升至2022年的92.8%,行业普遍认为补贴政策调控精准,政策效益显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