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变天!招联、捷信、马上、兴业、中银、中邮消金座次洗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0 06:48

  昔日王者式微,银行系玩家虎视眈眈,持牌消费金融头部座次剧震。

  近期,招联、捷信、马上、兴业、中银、中邮消费金融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陆续流出,作为当前持牌消金六大头部玩家,业绩分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持牌消金市场上半年趋势变化。

  就业绩数据而言,以招联、兴业、中银、中邮为代表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十分强势,利润增幅较大,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这说明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增长放缓时渠道、资金优势凸显,在息差空间收窄的情况下负债优势上升。

  以马上、捷信为代表的老牌消费金融巨头,在银行系混战的竞争压力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利润增幅,但是营业利润率低于银行系玩家。拆解六大巨头的营收利润以及资产数据可以看出,持牌消费金融头部机构座次已经开始了剧烈洗牌,盈利能力强者突围。

  头部机构座次洗牌

  结合机构披露和自媒体松子同学的调研结果,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六家头部机构上半年业绩数据涨势明显,数据对比时虽然有去年疫情的影响,但也能窥见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态势和座次格局。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达1298.43亿,营收73.9亿,利润15.42亿;兴业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520.6亿,营收38.69亿,利润10.2亿;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365.4亿,营收24.87亿,利润7.9亿;中银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378.9亿,营收23.48亿,利润5.32亿。马上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达570.2亿,营收46.24亿,利润4.41亿;捷信消费金融上半年总资产377.5亿,利润2.2亿。从营收利润数据层面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头部梯队中占据较大优势,招联成为超级王者,后排的兴业、中邮、中邮消费金融来势汹汹。曾经在头部梯队中具备体量优势的捷信、马上,相比银行系机构优势似乎没那么明显。从利润增幅来看,上半年头部机构均实现较大增幅,增幅从高至低依次为中邮消费金融1512.2%、中银消费金融426.7%、捷信消费金融315%、马上消费金融239.2%、招联166.7%、兴业消费金融91.7%。其中,马上、捷信的利润增长强势,这也说明了老牌机构依然保持业绩复苏和增长动能。相比单一的营收、利润数据,营业利润率更能体现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对比利润、营收来看,营业利润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中邮消费金融31.77%、兴业消费金融26.36%、中银消费金融22.66%、招联20.87%、马上消费金融9.54%。营业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不难看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营业利润率较高,尤其是中邮消费金融高达31.77,其他的银行系机构也保持两位数的比例。较高的利润率支撑了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水平。

  在资产规模方面,捷信的资产规模下滑严重,较招联差距较大。除了马上、兴业消费金融外,其他头部机构的资产规模相差不大,马上、兴业的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一方面与其他头部机构拉开差距,另一方面向千亿招联追赶。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捷信,捷信痛失老大位置后,虽然今年的业绩有所复苏,但若想快速回到净利10亿以上的水平也并非易事。去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对线下业务进行数字化升级,全面布局线上,同时也削减了人力成本,让业务变得更轻。

  从持牌消费金融行业的头部机构来看,招联、兴业、马上、中邮等来势汹汹,在捷信转型间隙已实现业绩反超。不过,巨头体量仍在,重拾野心后或许依然能返回巅峰。

  银行系势力扩大

  持牌消费金融座次中,银行系的势力逐步延伸,给其他玩家造成较大压力。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营业利润率方面保持强势,主要基于它们依靠母行拆入低成本资金,同时依靠网点和品牌优势赋能展业。

  就行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消费金融公司格局会在目前一超多强的两极分化基础上,演变成多方势力制衡的结构化格局,势力来源主要包括银行系和互联网系。其中,银行系机构的地位在行业发展趋于合规、定价下行的趋势中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前不久,招联与中银消费金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合作层面来看,本次战略合作可以称得上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两大巨头抱团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根据协议,招联与中银消费金融根据各自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双方在金融资产和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一个线下大额资产占优,一个线上能力强,并且双方均具备资本雄厚的股东力量,这就决定了本次合作是一场典型的强强合作,可能继续放大双方的资产优势。

  目前看来,以招联、兴业、中银、中邮为代表的银行系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在线下和线上形成的势力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这必会对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和线上市场份额造成冲击。未来,以蚂蚁消费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才可能撼动它们的势力。

  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第一个十年阶段的下半场,监管政策重塑行业规则,市场竞争也逐渐转向存量,不少机构面临着业务调整转型的信号。尤其在2018年至2019年,仅有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

  进入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迎来政策加持,数字化转型也为机构带来新的机遇,消费金融牌照审批和开业又开始加快。2020年以来,已有平安、小米、阳光、苏银凯基、蚂蚁消费金融获批开业,且均为存量进场。

  更多存量玩家的加入,必然会丰富持牌消费金融竞争生态:蚂蚁消费金融变身超级巨头,招联等银行系机构实力强劲,马上、捷信等老牌机构自成一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