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个小区几乎都有一到两家驿站。
除了收发快递,驿站还扮演了居民们生活中各种重要角色,问路、取货、生活工具共享……
在网购与物流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驿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流终端属性。
它扎根社区、联结千家万户,逐渐成为 “一公里生活圈”中最具人情味的场所。驿站不仅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还为年轻创业者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便利:
比如,作为拼多多驿站老板的李世佳,就在门口放置了一把小推车,方便居民们随去随用;
00 后的驿站老板张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时候,还会将手边的纸壳送给小区阿姨,帮助阿姨增收;东北汉子茹长有经营着 3 个拼多多驿站,因为他配送及时,当地村民敢“肆无忌惮”地在网上购物了……
在包裹的流转间,驿站通过与居民的互动,悄然重塑着社区生态。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透过驿站这一城市生活的关键节点,探索如何以商业力量激活社区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构建兼具温度与功能的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以下是关于小区驿站的真实故事:
“老板,我拿你这个手推车用一下啊,等下来还。”
每天,李世佳都会收到无数次这样口头借车的 “招呼”——没有任何押金、借据,甚至大多数情况下他连对方名字都不知道,只大致知道对方生活在这个小区,来拿过很多次快递,“看上去很眼熟”。
每一次,李世佳都会毫不犹豫同意:“用完了放门口就行。”尽管如此,在这个 8000 人的巨型小区里,李世佳的车从来没有丢过。
90 后的李世佳是辽宁省营口市一名拼多多驿站老板,他所在的小区超 7 成居民是老年人。
“这些老人很喜欢网购,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快递,有时候得折返几次才能收完。”为了方便这些老人运输快递,李世佳特地配备了一辆手推车,放在门口供大家随意使用。
图 | 李世佳每天在不大的驿站里忙碌,工作基本可以自己来完成(沈晓凯 摄)
有时候遇上居民们买了大件、扛不动的情况,李世佳还会主动提出:“留个门号,等会我给你送过去。”
时间久了,李世佳经营的这间 50平方米的拼多多驿站成了小区里最 “热闹”的地方:
每当有新骑手不认识路时,会绕过来找他问路;想要租房的人,会找李世佳打听“行情”;独居的年轻人,会直接把贵重的东西寄送到这里,让李世佳帮自己当个“开箱见证人”;甚至有人来取快递时,见李世佳忙不开,会主动帮忙找快递……
就连小区居民网购或者手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也是到拼多多驿站找李世佳帮忙解决。
李世佳曾经花费一个半小时,帮助小区里一位 “忘记自己在哪个平台下单”的大爷,在一个不起眼的小程序里找到订单并退货。自那以后,大爷逢人就夸李世佳 “靠谱,比自己的儿女还耐心”,还时不时特意绕到驿站和他打个招呼。
随着网购越来越发达,驿站早已超越 “收寄点”的原始功能,逐渐成为居民家门口 1 公里范围内,最具 “人情味”的空间。
这一点,80 后的站长茹长有深有感触。
茹长有在黑龙江绥化市的 3 个乡镇分别开了 3 家拼多多驿站。绥化市位于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当地农田肥沃,乡村人口超 194 万人,有极大的购物潜力。
“以前我们这里买东西不方便,村民们想添大件,要么得算好时间去城里买,要么得找人去镇上代收点拖回来。”因为购物不方便,村民们在购物时格外 “拘谨”,生怕买错了售后麻烦。
可当茹长有在镇上开了拼多多驿站、每天按时将快递运输到周围 5 个村子指定的超市站点后,茹长有发现村民们购物热情燃烧了起来,更催生了"种草经济":
收到新奇商品的村民会主动分享链接;那些留守在村子里的家人,也会通过拼多多驿站,把家里的味道寄给在外的游子。
“这些交流都是建立在拼多多驿站这个空间之上的。”茹长有说。如今茹长有的驿站每天要处理超过 2000 件快递,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而 00 后张庚通过拼多多驿站,在小区里收获了许多“忘年交”。
张庚的驿站在哈尔滨一个拥有3000 多户居民的大型小区里。每天,他都会将多余的纸箱和包装袋整理好,送给小区打扫卫生的阿姨。阿姨在张庚忙不过来时,也会主动到他的驿站帮忙找件、出库,时不时给张庚带一些老家的特产。
图 | 张庚和女友是生活和驿站工作里的好搭档(程艺辉 摄)
对那些没签合同但想在店里暂存快递的小哥,张庚不仅不收取费用,还安排了专门的架子安置这些快递;出于情谊,快递小哥们主动将沉重的快递送到老人家里,帮张庚节省了很多时间。
正是有了这些 “人情味”,拼多多驿站成为承载新型城市关系的空间,以独特的方式见证着生活的滚滚红尘,为我们的生活增加烟火气。
经营拼多多驿站并非轻松之事。除了需要看店,由于每天 “进票量”巨大,各大购物节期间更甚,站长们需及时出入库快递并配送。
但观察茹长有、张庚、李世佳这些站长,会发现他们经营拼多多驿站后,收入见涨,状态比最初好了许多。
张庚说:“拼多多驿站给了我底气。”
他坦言,自己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刚毕业时,有过一段漫长的迷茫期,“我不会手艺,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
他做过一段时间的医美销售,月薪三千,去掉房租和生活开销所剩无几。母亲突发疾病需要手术时,他连500元都拿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个姐姐东拼西凑。
尽管家人安慰他"年轻人没钱是正常的,未来会好起来",但那种无力感深深刺痛了张庚。
创业开起拼多多驿站后,张庚的月收入达到一万五。“赚到钱后,整个人都自信了,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他和女友租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养了两只猫和一条狗,实现了“烧烤自由”,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图 | 通过拼多多驿站,张庚和女友有了温暖的小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程艺辉 摄)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有能力分担家庭责任。今年过年,他第一次给母亲包了1880元红包,母亲的开心让他倍感欣慰。
“当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照顾家人后,我才觉得自己算长大了”,张庚说。
同样因忙碌而感到幸福的,还有李世佳。
在开这家拼多多驿站之前,李世佳在工厂工作,他和妻子收入微薄。女儿出生后,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一双儿童鞋就要两三百",他常因无法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感到愧疚。
驿站经营起来后,李世佳发现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夫妻俩不仅收入大增、能给孩子提供更优渥的生活条件,还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就算妻子失业我也不怕了”。
图 | 在快递到站点后,李世佳和家人要快速整理好以便客户领取(沈晓凯 摄)
“这就是快递行业的魅力,你用 80 分力,就能挣 80 分力的钱,用120 分的力,就能挣 120 分力的钱,越能干越能挣。”李世佳说。
还有不少人正通过拼多多驿站拥抱新生活。
2018 年,茹长有的妻子罹患癌症,为其治病他欠下巨债。经过 4 年艰辛治疗,妻子依旧遗憾离世。
“我的悲伤和无助早已耗尽,但我有孩子要养,必须向前看,挣钱还债才是最要紧的。”茹长有说。为了尽快偿还债务,茹长有投身 “努力就有回报”的拼多多驿站,连开三家。
拼多多驿站为站长们带来了切实的改变。它不仅提升了收入,更赋予了站长们重新定义人生价值的可能性。
黑龙江伊春的站长谷文龙就是典型例子。
这位80后站长自学生时代起就痴迷网络小说,也曾想挥笔笑傲江湖,但现实让他搁置了梦想。直到发现驿站这种“新业态”后,不用再东奔西走的谷文龙才沉下心来创作。
如今谷文龙每天早上8点开门,处理完驿站事务后,会边听小说边构思自己的小说情节,再通过AI辅助创作,试图在平行世界里重拾少年时的英雄梦。
据考证,驿站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当时建设驿站,是为了给出行的官员、士兵提供一个简单的休整地点。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丝绸之路”以来,驿站开始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连接与激活商业的关键角色。
到了当下,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更广泛的人群,驿站内涵变得更为丰富,重要性不言而喻,拼多多驿站应运而生。
2020 年 8 月,从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推出多多买菜业务,通过 “线上下单 + 线下自提”的半预购模式,提供便捷的社区团购服务。目前这项该业务已覆盖内地除西藏之外的 30 个省级行政区,全国 70% 的行政村开设了提货点。
作为农产品上行业务的配套,随后拼多多又推出“拼多多驿站”,提供快递包裹代收、代派等服务,既方便多多买菜、拼多多用户取、递快件,也为广大用户提供多元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进一步完善了触达村镇的高效农副产品流通网络。
茹长有的驿站不仅方便了村民取货,附带的小超市每月还能多赚两三千元。他见证了村民们通过拼多多平台买到质价比更高商品的历程。
“种子、种鸡、肥料……”在茹长有看来,驿站真正帮助村民打破了物流困境,让村镇融入了全国物流网络。
除此之外,驿站依托成熟的 “多多系统”及帮扶政策,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得以高效运营驿站,带动就业。
对于缺乏积蓄和经验的 00 后创业者(如张庚)而言,拼多多驿站创业门槛低、对新手友好。
图 | 更多人在社区内的拼多多驿站找到工作,兼顾工作和家庭(莫根源 摄)
“算下来准备几万元就能开店。”张庚表示,“多多系统”使用成本低,前两年还可免短信通知费,站点每月发货量达到一定数目,可以享受相应补贴的扶持,极大减轻创业压力,拓宽了年轻人“家门口就业”的选择。
为了支持这些行业新人,“拼多多驿站”特别研发了分拣教学系统,通过理论、情景模拟和驻店实操的培训,确保站长快速掌握智慧仓储管理、社群运营等核心技能。
拼多多驿站的社区经营模式兼具经济性与人情味,是普惠式创业的典型代表。从技术到服务,从就业到增收,拼多多驿站不仅优化了物流网络,还让站长和社区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商业的革新从来不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才是革新的最终目的。